拒绝“套路”的“双十一” 才是购物节该有的样子
一年一度的套路“双十一”来了,你的拒绝钱包准备好了吗? 据中新网报道,今年“双十一”与往年相比,双的样迎来了一些新变化,才购比如预售时间缩短、物节购物车扩容、套路一键退差价、拒绝告别零点……此外,双的样今年貌似少了各种烧脑的才购优惠计算题,平台之间的物节优惠水平亦相差不大。为了凑单更方便,套路有电商平台推出“多地址下单”,拒绝也就是双的样说,消费者在支付一个订单时,才购可以将里面的物节商品寄送到不同的地址。 开始于2009年的“双十一”到今年已经有13个年头,很多消费者也养成了每年“双十一”启动“买买买”模式。但在此之前,某些平台无比烧脑的优惠规则、一些商家商品“先涨后降”的猫腻、消费者抢900个最后兑10块钱的红包大战等套路却拦住了不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,在往年的种种吐槽之下,这也损害了不少商家的利益。 但今年以来,这些套路发生了些许变化。事实上,这些年网络经济快速发展,电商营销竞争更加充分,平台和商家也意识到,那些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套路留不住消费者,促销就该多一些真诚、便利,少一些套路、障碍。大大方方让利也该成为一种自觉。 “套路”少了,“便利”多了,消费者才能“买并快乐着”。无论是线下购物还是网络促销,拉动消费的真正“套路”,其实万变不离其宗,那就是“以消费者为中心”。这需要平台和商家将“更好的消费体验”摆在首位,主动为消费者“减负”,真正从“拼流量”向“拼实惠”“比服务”转变,让消费者更省心、放心消费。 这些年,从“剁手”到“吃土”,再到现在的“晚八人”,从这些消费者戏谑的称呼中也可窥见,购物狂欢的热闹之后,取而代之的是更人性化以及多样化的购物体验。比如,更多平台开始简化营销规则,更多商家将全程保价变成服务标配。 “双十一”游戏规则的改变,既是消费端理性倒逼的结果,也是平台和商家顺应市场的正确选择。 □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文旅部等多部门:做大做强露营旅游休闲上下游产业链
- 同城配送骑手日收入过万背后:七成为用户打赏,订单翻倍四处为家
- 俄联邦审计署署长:2022年俄罗斯GDP将至少下降10%
- 乘联会:一季度全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下降4.5%
- 竞逐产业变迁浪潮 中介机构全力赋能实体经济
- 神秘人士大规模抛售德银及德国商业银行股份 总价值达19亿美元
- 网络游戏终于等来政策的春风
- 期市多数收涨:纯碱涨近6%,焦炭、铁矿石涨超4%
- 中信明明:调整过后,如何看待资金面未来走向?
- 美好向上,金科的思考与实践
- 招商基金李湛: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进一步打开后续配套政策空间
- 诊断为阳性的感染者来不及转到隔离点怎么办?专家建议→
- 卡塔尔为何这么有钱?
- 抖音电商开启自营?官方回应:在做酒水自营的业务尝试
- 中国疾控中心:老年人不太和外界接触 不意味着没有感染病毒的可能
- 日自民党鼓噪防务文件涉中俄表述“使用更强硬措辞”
- 媒体称OPEC考虑增产至多50万桶/日,沙特否认,油价过山车
- 河南郑州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
- 电动车都在涨价?并不是!合资新能源车最高降价9万元,一汽丰田4S店销售说“赔钱卖”
- 上海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收入达3.37亿元,已支出3.16亿
- 搜索
-